第(2/3)页 吹出的釉表比传统流釉方式薄得多,保证釉料可以与环境充分接触环境,减少烧造过程中的釉面流动。 但是要吹得均匀,就必须分作多次,由于吹釉的层次不同,在烧成后釉面就必将出现水渍般的痕迹,釉面稍微堆积过厚的地方,在烧成过程中氧化的作用下会产生绿色的斑点,犹如苔点。 这种本来可以算作“工艺瑕疵”的成品,在浑然一体的红釉中搀杂星点绿斑,反倒变得妙趣横生,相映成辉,有如红霞满布之中点缀了星星点点的绿色宝石,因此清人有诗形容这种釉色为:“绿如春水方生日,红似朝霞欲上时”。 不过文人的审美却不是窑工的追求,豇豆红釉存世时间很短,很快就被工艺更加成熟的红釉所取代。 这又反过来造成了它的珍贵。 周至目前手上收藏的豇豆红釉有一只石榴尊,那只石榴尊因为发生了曜变,带上了一大团绿斑,配合上石榴尊的器型后,的确更像石榴了,属于一半人工一半天成,但是毕竟失了纯净。 现在面前的这个柳叶瓶就十分纯净,符合《饮流斋说瓷》中所称的“佳处在于淡红中显鲜红色与茶褐色之点,背光则显绿色”的特点,达到了“美人霁”的呈色标准。 这个瓶子虽然比那对乾隆贲巴瓶小巧得多,但是价格只会更加昂贵,周至又仔细检查了一回,还用手指甲过了一遍,的确没有发现什么毛病,属于全美品。 正常的市场价格应该在三万美金左右,因为老外特别喜欢这个颜色,称其为“Peachbloom”即桃花瓷,因此在海外市场肯定会有不小的溢价,那就得是四万到五万美金。 第一件开出来的瓷器就如此让人惊喜,周至赶紧打开了第二个。 第二个瓷器同样不大,也是一件瓶子,同样也是豇豆红的,形状好像是将柳叶瓶的颈部和梅瓶的身体结合到了一体,颈部底部还有两圈弦纹。 在康熙豇豆红里边,这样的瓷器叫做“莱菔瓶”,莱菔就是萝卜,这就是以器型来命名的了。 这个莱菔瓶的呈色比柳叶瓶还要低一些,却是老外们最喜欢的那种标准的Peachbloom,几乎没有绿地,只有部分釉色较薄的地方能够看得出隐约的白地,也十分的均匀。 第(2/3)页